(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文转自:乌鲁木齐晚报
昨日,在天山区新市路二食堂加工坊,店里的员工正在手摇元宵。(本报全媒体记者王璇摄)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王璇)万家灯火闹元宵,一碗玉圆盈瑞气。首府一家坚持手摇元宵的老字号加工坊的手工元宵受到很多市民喜欢,元宵节当日销量超过半吨。
2月5日12时许,在天山区新市路二食堂加工坊,前来买元宵的顾客络绎不绝。
“年年都来买,元宵节一家人就等着吃这一口呢。”正在装袋的市民马红亮说,家里老人点名要吃这家手工元宵。
元宵是摇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皮没有汤圆的那么光滑,但比汤圆更有嚼劲。
“我们的手工食品走的是传统路线,每年都会推出一两种新口味出一两种新口味,,但最受欢迎的还是黑芝麻、花生等传统口味花生等传统口味。。”店主马彦春说店主马彦春说,,这两天日销量都在五六百公斤两天日销量都在五六百公斤,,手摇元宵是体力活,随着年龄增长,他已经把手艺传给了徒弟,但他每天依然会坚持制作一部分,并严格监督徒弟们“手上的功夫”要到位,以保证元宵品质。摇元宵之前要先制作馅料块,将搅拌好的馅料放进特制的长方形模具,用擀面杖压紧实后切成小方块,自然风干两天后即可使用。
在制作间,两名师傅面前都放着两个不锈钢大盆,分别盛着清水和糯米粉。只见师傅们将馅料块倒进大号笊篱里,馅料蘸水后迅速倒进糯米粉盆里的筛子快速摇晃,轻裹一层糯米粉后再入水盆。循环往复十余次左右,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元宵就摇成了。
据了解,2002年,马彦春和妻子林翠娥开了这家二食堂加工坊,以家庭式经营的方式将传统手工食品制作工艺延续下来,一年四季都销售元宵。
标签: